分布式媒体平台(一)

Author: 林兴陆 | Created: 2019-05-09

Chrome 诞生第 10 年、谷歌诞生 20 周年,万维网诞生 30 周年


试图展开探讨分布式媒体平台这个话题,无法避免先要回顾互联网过去的发展历史。小林知道在《圣经》上有句经文「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用在这里再恰当不过了。小林之所以敢这样断言,是因为在瀛海威的客户端上这些业务模式也都曾经出现过。


‬小林曾在腾讯外传《微信就是第四代QQ邮箱》里提过两项技术,他们分别是「群聊」和「订阅号」,因为微信采用类似电子邮箱系统架构设计的背景,把「群聊」与「新闻组」、把「订阅号」与「邮件列表」做类比也并非很不恰当之事。


事实上在 NNTP 网络新闻传输协议 RFC-977(请求意见稿,由 IETF 互联网工程任务组发布的一系列备忘录)文档里,恰也提到 Internet 邮件列表和 USENET 新闻组系统这两个典型案例,并且做了明确的定义以及协议的说明。


Internet 邮件列表


Internet 组织根据用户邮件列表发送新闻。他保存了所有已经订阅的用户的邮件地址和回复地址。邮件列表将信息的副本发送给每个已订阅的用户。但当一个邮件列表的定户超过一定数量时,邮件列表的发送效率将降低。发送每一个拷贝给列表中的每个人将占用大量的网络带宽,CPU 资源,以及珍贵的主机磁盘空间。他自身的维护也是一个大问题如:用户从一个主题换到其他的主题;新用户的加入和老用户的离开;服务器服务内容的增加和减少。


USENET 新闻组系统


毫无疑问,如果用存储在中央数据库中的信息内容代替每个用户的邮箱,对总的资源占用会有大的减少。USENET 新闻组系统给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它将新闻组信息存储在中央存储仓库中并存放于一个位置(通常是一些分类目录),通过软件的管理允许用户选择订阅他们感兴趣的主题阅读,索引、参照,删除过期消息等。


也就是说这两种近乎革命性的业务模式,在这份发布于1986年2月份的备忘录里早已提过,并且还引用了1982年8月的 RFC-822(文本消息格式标准)、1983年6月的 RFC-850(USENET 消息交换标准)、1981年9月的 RFC-793(传输控制协议)、1982年8月的 RFC-821(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然而,因为每一款软件在设计用户界面时差异太大,导致用户学习成本大增,除了底层通信协议相同,在用户体验上参差不齐。小林在《纪念 Web 30 年:说说小林和 Web 的那些事》一文中曾提到过比前面这几种协议晚几年出现的 HTTP 超文本传输协议和 HTML 超文本标记语言,在 Web 技术普及后,从早期的 C/S 架构变成了 B/S 架构。


正是因为 HTTP 协议和 HTML 语言足够开放和简单,简单到无法被超越。只需掌握鼠标和浏览器操作,便可以连接整个互联网世界。这也恰好可以证明,如果一项新技术不能为人们节省时间或金钱,就不会大规模普及。虽然业务模式没变,但是人机交互方式却在悄悄发生着变化,那就是和 Web 有关的一切都崛起了,无论是历史上曾经闪耀过的 Netscape 网景浏览器还是 Yahoo! 目录服务,又或是后来的 Google 搜索引擎均得益于 Web。


今天的微信虽然看起来是个 APP,甚至有着电子邮箱的影子,但不得不说的是,微信同样也是一款浏览器。虽然没有了「输入网址」的入口,其实手机扫描二维码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用鼠标点击超链接的过程。整个微信的通信协议确也基于 HTTP 和 HTTPS,即使你看不见,在生态系统内已经形成闭环,这也是 Web 最牛的地方。




如何加入小林读者群?若你已经是小林微信好友,只要向「小林」私信发送关键字「networknews」就可以自动邀请你加入群聊。对于尚未添加小林微信好友的读者,请先添加微信测试号(91123),然后再输入关键字「networknews」自动邀请你加入群聊。


微信好友向 @小林 发送关键字「networknews」邀请你加入小林读者群




启示录‬ ‭20:1‬ “我又看见一位天使从天降下,手里拿着无底坑的钥匙和一条大链子。”‭


【延伸阅读】




若你喜欢请点「在看」并「分享到朋友圈」~

Publish: 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