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的程序之痒

Author: 李戎 | Created: 2019-05-17

13岁辍学,开始学习计算机语言。当过瀛海威的网管,现在是新润迅的网络工程师,小林今年20岁
《南方周末》2000年05月12日

□《南方周末》记者 李戎 《计算机世界》记者 刘韧


辍学


  林兴陆的父母1979年迁居深圳,1980年生下了他。因为深圳学费较贵,父母将他送回家乡陆丰上学。


  中学里弱肉强食,有凶悍的同学喜欢打架,成绩好又文弱的同学往往会成为欺负的对像,原因只是“看你不顺眼”。多次挑衅之后,小林还击,打得天昏地暗。父亲便将小林带到深圳,给了他两个选择,一是再找一所学校给他继续读书,另一个就是买一台电脑给他自学。小林因为对打架惊魂未定,对读书有恐惧感,就选择了后者。


自学


  拿着DOS使用指南,小林整天在电脑上试一下这个命令是干什么的,那个命令又是干什么的。经常三两天重装一次机器。学完DOS命令后,小林发现电脑上的应用软件很少,自己就向往做一个程序员。一个像求伯君那样的程序员,一打开软件,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名字。


  初一辍学,小林几乎没有英语基础,但他会查字典。学C语言遇到不懂的英语就查字典,现在有翻译软件,更可以看懂大部分的技术文档,英语中的生活常用词反而懂得不多。


  发音也成问题,小林学习英语词汇发音的方法是:打电话给一个会英语的朋友,告诉他,又发现了一个好软件,然后把那个软件的英语单词逐个字母读给对方听,对方就会说,噢,不就是什么什么嘛。小林就知道怎么读了,就记住了。


赛格市场


  1995年,小林写了一个几百行的小程序,可以用来播放MIDI。当时深圳很流行软件交换,你的拷贝给我,我的拷贝给你。他在交换时认识了几个开发软件的人,这些人年龄至少大小林10岁以上,开发能力和经验都比小林丰富,从他们那里小林学到了不少东西。


  如果还在学校里读书,15岁的小林只能跟同学交流;做人方面也好,计算机方面也好,这些大人都把他当成朋友,“读书时老师跟学生还有代沟的问题,但我们很少有代沟。”小林迅速地早熟了。


瀛海威


  1997年瀛海威在全国各地开通,深圳的分公司就开在小林常去的赛格电脑市场对面。小林发现网络突然火起来了,忙不迭去了解网络是怎么一回事。


  1997年1月1日,小林交了钱,开了个瀛海威的账号,上网了。“开始什么都不懂,经常发生问题,经常找技术人员解决跟瀛海威的人都混熟了。”


  小林上传了一个播放音乐的小程序到网上,瀛海威的深圳分公司总经理宋裔智试了一下,觉得不错。当时小林常在聊天室泡,宋也经常到聊天室来看看人气如何。有一次两个人碰上了,宋得知他没有工作,便说,到我们公司来吧。于是到了瀛海威的门市上班。呆了一个月后,小林被调到客户服务部,“从那里也学了不少经验。有些东西你不试过,就根本不知道存在什么问题,试过之后,自己去做,可能会考虑得更周到一点。”


  在客户服务部做了三四个月之后,小林觉得能当一个网管可能更好,可以整天呆在机房,能跟服务器打交道,学到更深层的东西。他努力考过了Novell公司的CNE认证,终于进入公司运营部,成为一名Administrator(网管)。


  小林要做的是一些网络管理工作,如客户的网络信息反馈登记,日志,包括一些虚拟主机的设置。网管的工作比编程清闲一点,主要是服务器不要出现什么异常情况,安全,不要被黑客捣乱就行。自己的私人时间还是很多的,可以继续研究一些程序。


新润迅


  1999年3月,瀛海威方向变了,十几个管理层集体辞职,小林跑到了新润迅当技术开发人员。现在如果上润迅的百特门网站,可以看到首页分两个层次,“除了中间三个按钮那一层是别人写的,下面有一个叫百特社区的是另一个人写的,其他都是我写的。”


  小林学计算机的领悟力与能力都很好,但他几乎没有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我当时学编程的出发点是爱好,能力是有了,但管理方面要比学过传统知识的人要差得多。如果数学、物理功底再强些,对我的编程将有很大的帮助。”


  碰到难题的时候,除学会找书看外,网络能帮很多忙,“当然如果有传统的文化功底的话,可能会更好;如果没有,你真想做一个程序员的话,你努力一些,也能做到。”





小林读者群500人满员。有很多朋友还想加入小林读者群,不过目前还没想好怎么维护更多群组,临时新建了一个预备群。若你已经是小林微信好友,只要向「小林」私信发送关键字「networknews」就可以自动邀请你加入群聊。对于尚未添加小林微信好友的读者,请先添加微信测试号(91123),然后再输入关键字「networknews」自动邀请你加入群聊。


【延伸阅读】


启示录‬ ‭20:1‬ “我又看见一位天使从天降下,手里拿着无底坑的钥匙和一条大链子。”‭

若你喜欢请点「在看」并「分享到朋友圈」~

Publish: 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