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黄雅格 | Created: 2019-04-19
黄牧师
创1:20-23
地球有45亿年历史,在初期7亿年中强烈陨星陨石的撞击的期间不可能有生命。因为地表不断地被经过高热融化,凝结,高热融化,又凝结的过程。直到38亿年前大规模的撞击停止,行星之间的陨石陨星大部分被吸收到行星里,太阳系大概定型,这时在地球上却突然开始有生命产生。上一课讲到生命可不只是一团蛋白质,生命必须要能够新陈代谢和自我繁殖,才叫做生命。生命必须要有DNA才能有这两项功能。
一、生命突然诞生
地球上最古老的化石约有35亿年,生命是突然产生的。从38亿年到35亿年前,已经可以找到生命留下来的化学物质的迹象。在澳大利亚已经找到约35亿年前留下来的简单细菌细胞的化石。生物的存在,是在地球上突然产生的,如创世记记载:“神的灵运行在水面”,神的灵保护地球的水,让地球的水的环境适合形成有生命的环境。
二、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生物
然后在跟着将近32亿年里,地球都是单细胞生物。因为最早期的地球大气层是有毒的,由甲烷、氨气、氢气组成,只有少量氧气,高等生物没法靠这些气体来新陈代谢,因为没有氧气呼吸,也没有二氧化碳成为能量的带动者。经过32亿年,单细胞生物吸收大气的氨气、甲烷,吐出来氮气和氧气,渐渐将有毒的大气变成高等生物能够呼吸的空气─主要是氮气和氧气,正如圣经所述,神创造有种子的植物、更高等的动物、如飞鸟、和海里的鱼。这些是神特别的设计。
三、地球上如何产生高等生物
创1:21“神就造出大鱼和水中所滋生各样有生命的动物,各从其类;又造出各样飞鸟,各从其类。神看着是好的。”在原文中,这“造出”的字是“bara”,这里特别指创造,而不是制造。神可以制造,神也可以创造,制造“yasar”是用现成的材料做出来的,无中生有的叫创造。创世纪中特别指出:神创造天,神创造地,神创造生命,神创造人。创2:7讲到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用的字就是“yasar”,因为神用已有的材料,制造人的物质部分。但在创1:27讲到“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用的字是“bara”–创造。人的灵魂是依照神的形象创造,人的身体物质部分,乃是由地上已有的材料制造成。
四、再解读进化论的根本基础
1.进化论依赖长时间的机率偶然成就,生命的演化是慢慢的演变,由简单的生命演化成复杂的生命。若是如此,地球上的单细胞生物应该经由很长时间的演变,形成较复杂的生物,然后再演化为更复杂的生物。那么在地球上的化石在地层历史上的演变是否如此呢?
2.地球的历史在5.3亿年到5.25亿年,短短几百万年的时间,突然出现9门的生物,在地球地层的分割上叫做寒武纪,在之前都是单细胞的生物,在寒武纪突然生命一下产生,有各式各样不同门的生物,从化石的研究叫做寒武纪大爆发,或是寒武纪大爆炸。
3.寒武纪大爆发可用一个比喻解释:若整个地球的历史是100公尺长的球场,寒武纪大爆发的时间只有4吋宽而已,而非进化论所说的,从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生物要经过很长很长时间的自然演化。
4.在寒武纪的原始的生物形状和目前不一样,的确会有不同的演化,开始产生有脊椎的动物,衍生出哺乳动物,从化石的研究证据,地球上的生物是会演化的;很多的生物的物种会绝迹的。恐龙的化石是很好的证据。
5.演化能让物种适应环境,保持基因遗传的能力。若生物没有演化的能力,一旦地球环境有变化,生物物种就会大量死亡,无法保持基因流传。究竟演化要靠什么机制呢?
a.遗传基因的遗传。由亲代将特色遗传到子代,不断流传。但是基因的遗传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否则就无法应对环境的变化。所以基因需要随着环境来演变,适应对环境的变化。
b.基因的突变,从亲代到子代基因拷贝的过程中会有约略的改变。主要是因为宇宙放射线的冲击,让基因里核苷酸键的组合突变。但是绝大多数的突变是有害的,破坏了现有的基因,造成下一代的缺陷。但少数的基因突变恰巧造成一项良性的特性,可以适应环境的改变,让子代更加容易生存,这样好的基因就会被保存下来。这就是“适者生存”的基本原理。
6.地球上最适合生存的生物是什么?是人吗?不是的。所有的高等生物最后都会被最简单的生物吞噬,就是细菌。在地球最多的生物就是单细胞的细菌。不单单是高等生物,人死了以后都会被分解掉,在土里被细菌分解,地球上最多的就是像细菌这样的低等生物,单细胞生物,地球最适应单细胞生物生存。为什么寒武纪以后地球突然的有那么多比单细胞复杂很多的生物产生,我们相信必然的有很特别的设计。
五、神的全能全智全权全治
神是全能的,无所不能的,神有无所不能的设计。神创造生物,基因的遗传和基因的突变,基因的遗传能够让生物的特性一代一代遗传下去,基因的突变能够让良好的基因经有环境的选择能够继续的生存,可以保持物种,又有特色又有适应性,这是最好最智慧最精密的设计。
哥林多后书 13:14 “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上帝的慈爱、圣灵的感动常与你们众人同在!”
【延伸阅读】
谢谢您点「在看」并「分享」至朋友圈
Publish: 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