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朋友圈和订阅号的流量到底有什么差异?

Author: 林兴陆 | Created: 2019-04-28

Canon @ CES 2019


微信群、朋友圈和订阅号的流量到底有什么差异?小林的微信好友正好刚满5000人,不可能给每个好友群发内容,那样骚扰人有随时被拉黑的风险。一般写了自认为还不错的文章就有分享的冲动,通常也只能往各大微信群转发,小林10-500人的群大约150个,但有些群文不对题也实在没法转发。看朋友圈的人显然是少于5000人,因此才需要克隆朋友圈(HTTP://LXL.CN 详见阅读原文)


自2月15日开始写作订阅号以来,有不到3000的订阅用户。每天这些订阅用户来来往往,也许有些人是冲动订阅,推送一篇新文章无论质量好坏都有人走。


其中腾讯外传、域名故事和程序人生系列文章有较大影响力,得益于 CSDN(CSDNnews)、码农翻身(coderising)、老冀说科技(it-reporter)、刘韧(LiuRenNews)和域名商机(enamecom)等订阅号的转载,并且 1024.com 和新浪创事记等网站也有转载,直接或间接的带来了一些新的订阅用户。


也许大家订阅的公众号太多,每日有不同的推送,有些时候内容太多看不过来。即使成功推送给了数千用户,但是打开率其实远低于10%,这件事情对于有写订阅号经验的朋友也许深有体会。


小林在《微信就是第四代QQ邮箱》一文中便提过「订阅号」本质上是「电子邮件列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电子邮件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便在 Web 的全盛时期,乃至社交网络或移动互联,电子邮件及其背后的电子邮件列表至今也未曾消失过。


我们的注意力无时不刻的在被争夺着,在 PC 互联网时代以 QQ、Facebook 为代表的专注型社交网络,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则是以微信、Twitter 为代表的碎片化社交网络,依然没能让电子邮件消失,他们不是已经没有多少注意力了吗?


LG @ CES 2019


小林在《为什么说区块链是互联网的补丁?价值互联网和信息互联网的差异到底在哪里?》一文中曾提过发送电子邮件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由于电子邮件地址几乎是每个人在互联网上唯一被认可的国际身份,因此有电子邮件的人,或随时随地、或隔三差五的保持收发邮件的习惯,甚至很多重要的事情仅以邮件为准。


怕人没即时查收邮件或者因为害怕垃圾邮件误判问题,会打电话或发短信或从前在 QQ 上如今在微信上吱一声,我给你发了封电子邮件请查收。这样的信息是不是似曾相识?因此电子邮件总有打开的概率,这个概率也许远低于订阅号文章推送打开率,即使是1%或更低依然还有价值。


订阅了就是你的用户,用户可以选择随时退订,就像邮件列表写上你的电子邮件地址然后可以选择 Subscribe 或者 Unsubscribe 一样。只不过传统电子邮件列表维护订阅状态不一定像微信这种平台这么实时或者认真罢了,甚至当你试图退订了才被发现你是真活跃用户,他才不放过你呢!


虽然 PC 互联网的业务逻辑在移动互联网依然行之有效。但是你好不容易认认真真撰写的文章,可不就是希望让更多人可以阅读到吗?除非你一门心思花在起标题上,以某些10万+爆文的风格写作,否则自然打开率低得可怜。趁热点?臣妾做不到啊!


你不得不把推文转发到朋友圈,那里有低于微博上限5000个好友的曝光机会兴许能给你带来一点访问量。你不得不把推文转发到微信群,那里有低于群组上限500个群友的曝光机会兴许能给你带来一点访问量。当然你还可以发送到不同的微信群,但却还要面临着不合主题就被踢的风险。


在论坛上你发不符合主题的贴子,版主也会干预可能会删除,或者是辅助迁移到别的板块,严重的情况下站长会封杀你的账号。在新闻组你一篇文章转发几十个新闻讨论群组,一般也是新闻组管理员会干预,但相对来说要自由一些,甚至也有些人自动转发。


刘韧曾在朋友圈表达过不少有关微信群的观点:「将你移出群,只意味着,本次聚会,对你而言,刚好结束,群散群聚,反复筛选,不用多想,不用矫情,群多的是,不缺一个,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你在别人的地盘那便是为客,客随尊便群主吱一声你就不要再转发文章进去了。我的地盘我做主,不合适就建一个自己的读者群呗,那些愿意为你写的文章「打赏」或「在看」,那些愿意为你写的文章「分享到朋友圈」或「收藏」起来仔细阅读的人,他们是你的忠实读者,如果是你,长按识别二维码进群来吧!





‭‭‭‭哥林多后书‬ ‭13:14‬ “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上帝的慈爱、圣灵的感动常与你们众人同在!”


【延伸阅读】




若你喜欢请点「在看」并「分享到朋友圈」~

Publish: 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