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End of Sartoshi 归零到 Nakamigos 崛起

10天时间,交易额迅速超过 10000 ETH,是什么 NFT 项目竟然在熊市里沸腾?我来分享一下这个让很多人跌破眼镜我亲身经历 End to Sartoshi 和 Nakamigos 的故事。

1、2022年6月中上旬,得知 mfers 作者 Sartoshi 离开项目并交给社区自治后,推出了几乎是最早的限时 Open Edition 模式 End to Sartoshi,我们称之为图本聪最后的作品。

2、铸造价格 0.065 ETH,铸造了 16,999 枚 END,我发现 End to Sartoshi 价格低于发行价,于是当即扫了 9 枚。当时属于熊市最冷的阶段,以太坊价格 $1,206.94 美元,但是 Gwei 其实并不便宜。

3、我很早知道 mfers 但是并没有参与铸造或购买等交易,我和一些老朋友所在的微信群「数字领地」(https://t.me/DoNewsDao),有不少人在玩,特别是范春华同学多次提起这个 CC0 项目,当时琢磨过给 DoNews 老网友发 NFT,基于 mfers 进行二创的探讨。

4、其实我当时购买的时候并不知道 End to Sartoshi 永不开图,印象中 Sartoshi 还是影响力很大的艺术家,至于为什么离开社区和项目自治甚至被传说为「渣男」其实我了解的都知之甚少。

5、隐隐约约是有潜力价值,我还告诉几个小伙伴可以收一点。虽然地板价格波动很大,只要价格下降了我就买几枚,陆陆续续加仓到上百枚,最后我发现存货已经很多并且有点收不动了。

6、心想收到200枚就收手,其实后来还是持续直到 265 枚,这个数字一直维持在 Top 1 持仓的位置上,看到这个数字感觉似曾相识吧?其实是我曾经就职过的公司 265.com,我在公司担任 CTO,我们最后把公司卖给了 Google,就是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数字。

7、不久发现 Sartoshi 真的删除了 18 万粉丝的 Twitter 账号玩消失,而最后的作品真的成为了一种行为艺术。虽然不能完全理解,换成是我可能会舍不得 18 万粉丝,无论如何我能感到这是一种魄力。

8、此后我就没再怎么关心过价格,据说最低曾经到过 0.01 ETH 以下。对于不开图这件事,我曾经想过联系 Sartoshi,想跟他说,要不你把 TokenURL 设置一下,我来提供一套图片,让这个作品「复活」一下?只是连他的 Twitter 都没有,要联系谈何容易?

9、9个月后,有一次在 Nyolings 微信群,有几个 mfers 早期参与者 PFP 挂着 mfers 也在玩 Nyolings,我知道他们持仓量不少,打听了一下他们都骂 Sartoshi 渣男,并且说这个图你收来干什么?永远不开图的呀?只好用那句经典语录:这图就当归零了!

10、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就在我们谈论这件事大概一周时间左右,突然发现 End to Sartoshi 地板价格在起飞,但是价格依然还没回到我的平均持仓成本,我也就没有怎么去理会。然后很快 Sartoshi 在他的 mirror 账号下写了一篇2023年1月1日回归的文章,并且提到最后的作品将会作为 NFT PASS 权益使用,Twitter 账号 sartoshi_rip 已注册但还没有发布任何信息。

11、这个时候 End to Sartoshi,社区简称 EOS,我们知道此 EOS 非彼 EOS,甚至其实这个 NFT 的符号其实是 END,无论如何,这个时候的价格就起飞了,按照最低价格已经翻了10倍以上,而和我的平均持仓成本比,也已经有 2、3 倍利润。

12、比较压抑了9个月时间,经历了一个几乎彻底归零起死回生的项目,我分两次各卖了 30 枚把成本回收了,此时有个朋友 520 来找我交换 PLUR,我用另外 40 枚 EOS 和他交换了一批 PLUR,至此我持仓降到了 165 枚,但是依然在榜首。

13、此后 sartoshi_rip 就开始活跃,先是抽取了2期和其他艺术家合作发行量为 300 枚的艺术品,不过抽签机制不是很友好,我持仓 165 枚竟然只抽中了1次,第二次都没抽到怪郁闷。并且发行虽然很多人参与了白名单抽签,时间到了依然不到一半的人参与铸造,后面再开放给持仓者哄抢。

14、EOS 价格持续低迷,毕竟市场真是熊了个熊,币圈不断的爆雷一次次。近期我们称之为小阳春时 Ssartoshi 归来了,有人说渣男缺钱了,也有人说他嗅到了市场要回归云云。

15、经过长时间的预热,我们陆陆续续发现了 Nakamigos 项目背后的信息。首先是 Sartoshi 名字取自中本聪的 Satoshi(聪),而 Nakamigos 这个项目则取自中本聪的 Nakamoto,Migos 是西班牙语朋友的意思,大意是中本聪的朋友们。

16、我深度参与的另一个项目 tiny dinos 和 mfers 的关系非常密切,其中包括定制版的小恐龙 tiny dinos #7710,以及 Twitter 账号 Nakamigos 出现后和 tiny dinos 的各种互动。

17、根据华人社区不少人分析,大家一致认为 Sartoshi 和 Nakamigos 是同一个团队,本来可能打算直接用 Nakamigos 发项目但是冷启动时间周期慢成本比较高,因此通过把 End to Sartoshi 这些钻石手来启动是个不错的主意。

18、公布快照时间和实际快照时间其实有出入,按此前说法我至少还有 197 枚,但最后只 mirror 上公开的白名单,却是按最新持仓 165 枚计算。此次发射时间定在 NFTLA 期间,不过项目方公布时间是以美东时区为准,从最近活跃的情况看,项目方有成员在纽约或迈亚密。

19、项目方技术提供商实力不错,不过依然闹了乌龙,项目方自己铸造了 500 枚之后,时间到了几乎没有多少人能正常铸造,都说不在名单上,最后发现是白名单出错,给技术方留意后就恢复了。

20、我恰好出差在洛杉矶,美东中午12点在美西则是早上9点,我守着等待铸造结果出错,还好后来还是解决了,本来想打号段比如 888 但是没有选择的机会,打了就一次根据白名单全部完成铸造。

21、第一天开放4个小时,除了项目方自己的 500 枚,EOS PASS 白名单,及特殊渠道白名单,共 6854 枚,不到 40%。第二天的压力其实不小,采用荷兰拍的模式从 1 ETH 开始递减到 0.01 ETH,结果被科学家包抄了,从记录上看有不少来自中国的科学家,不过绝大多数人很快就被洗下去了。

22、项目方公布了团队网站「Hifo Labs」(https://hifolabs.com),称团队成员过去5年一直在从事 NFT 和数字艺术项目,从名称上不难看出对标 Yuga Labs 和 Larva Labs。有人不理解背后的逻辑,如果你把 Hifo Labs 和 Larva Labs 两个实验室画上等号,把 mfers 和 CryptoPunks 两个 10K PFP NFT 项目划上等号,应该明白 Nakamigos 为什么上 20K 项目?因为 MeeBits 也是 20K 项目。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友情卡片:以太坊铸造实验的意外结果

昨天美国白天以太坊上 Gas 费用挺高,此时国内的朋友们多数在休息,我心想等国内的朋友们起床了开放 Free Mint 的时候最好别太高,最好不要超过 20 Gwei 吧!

还好2023年3月1日0点0分(UTC),我在以太坊上设置开放铸造的时候,执行的基准不到 17 Gwei,我设置了最大 20 Gwei,加速才给的 0.01 Gwei,我想矿工可能不太喜欢我。

关于这次实验,有人建议白名单,但我一直认为不需要,因为我看到很多图狗项目都没有 mint 完。而我这个 Friendship Cards,不过是一个实验,虽说比特币也一场实验,但既然是实验就有很多不确定性,因此也没有过度强调什么赋能之类。

相信绝大多数参与铸造者都是朋友,无论是赏脸支持一下,还是凑个热闹不要放过新奇玩法。因此我觉得图圈的「科学家」可能看不上,这么大不确定性的东西冒这个险,很多品相看起来不错的图狗都不舍得打不是吗?

再说图圈有很多地毯项目,有 mint 完或未 mint 完就消失。好在大家相信小林不会如此消失,毕竟要在互联网上证明自己曾经存在过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这也是为什么我坚定的选择去中心化存储作为事业的原因。

但是我低谷了圈子的影响力,我以为2100枚可能怎么着也得24小时才能铸造完,以至于有小伙伴找我要做活动作为奖品,我答应了都还没来得及操作。区块链记录了这一切,从零点0:35秒~02:11秒,加上我设置开放铸造的时间,不到3分钟结束战斗。

这个结果大大超乎了我的意料,我说铸造者有机器人以及背后的科学家,或者至少说我的圈子已经有不少掌握了这些技术的职业玩家。当然也有朋友说我不是科学家或者机器人,因为他们真的有我的朋友,只是本来想打2次只成功了1次,有不少朋友真没打到。

可能没打到的朋友不在少数,我为自己任性没有启用白名单而表示歉意,你们的情谊我领了。3分钟打完2100枚,我现在理解 Open Edition 为什么可以打下16K、17K甚至200-400K。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了解Friendship Cards:探索FC的定义、本质与特色

小林(林兴陆)是互联网老兵,他发行了 2100 枚 Friendship Cards(简称 FC),这些卡片拥有常见的 NFT PASS 权益。只要涉及到小林的社区、项目、产品等,您就有机会抢先体验这些服务,可能是免费的,也可能是优先体验。

FC 与一般的 PFP 不同,其持有人并不适合将其用作个人头像。虽然这是一个小实验,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FC 本质上是一种 ART(艺术品),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 Performance Art(行为艺术)。因此,将 FC 用于艺术展示或收藏可能更为合适。如果您对 FC 的定义和用途感兴趣,请考虑加入我们的社区,一起探索 FC 背后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首个福利

当 ASCII ART 遇见 SVG,你只会被震撼。作为 FC 持有人,您将自动获得 PLUR 社区自治后 PlurDAO 普乐道俱乐部首次发行的 PLUR ASCII ART(PAA)免费铸造白名单资格。

请持续关注推特账号 https://twitter.com/PLUR_DAO 获取最新消息。

一般权益

我有28年 IT 行业从业经验,可以提供关于电脑、软件、网络和移动技术、产品和创意方面的咨询。在 OpenAI ChatGPT 问世之前,我总是能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朋友解释复杂的问题。您可以相信我会提供专业、有用的建议。

永久福利

无论在那个城市遇见我,和我约咖啡时间,咖啡由我买单,我请你喝咖啡。

特别福利

如果你幸运抽到几个稀有 1/1 属性,我请你吃饭。

相关链接

Friendship Cards NFT:https://opensea.io/collection/friendship-cards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2 Comments

My NFT:Friendship Cards 友情卡片

我计划发行 2100 枚 Friendship Cards 友情卡片来做个 NFT 小实验。选择这个数字的理由也很简单,我们知道 Satoshi Nakamoto 中本聪在 Bitcoin 比特币实验中设定了 2100 万枚上限,因此 2100 这个数字在大家的心目中是一个很微妙的数字。每个钱包铸造上限将设置为 14 枚,有人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设定吗?

有朋友说比特币诞生 14 周年、2140 年比特币区块激励终结、14 中文寓意一世,也有说 2014 年 Ethereum 以太坊诞生等,其中有几个朋友注意到了 2100 / 14 = 150 定律 Dunbar’s number 邓巴数,指能与某个人维持紧密人际关系的人数上限。我相信 150 个关键节点能撬动无数可能,只要有梦想,万事可成真。

一般程序员喜欢用 2、4、8、16、32、64、128、256、512、1024 等数字 2 的倍数。而我还自认为是个算法生成艺术家,对颜色空间也颇为敏感,你将会看到 16 进制 00-FF 在友情卡片中的表达。关于每次铸造上限,我则选择了 14 / 2 = 7 这个完美数字,一次最多允许铸造 7 枚,意味着你有机会遇到 7 种版本。

加密艺术家 @fearless_zi 自 2021 年 5 月开始创作 Crypto Portrait Gallery 系列作品,并在 2022 年新年送了我一枚 Crypto lxl,非常传神的像素作品。他还为刘韧、吴声、冯唐等人也定制了作品,很多人误以为是某种 AIGC,也想生成一个头像,事实上都是他亲手点出来的像素。我的友情卡片将基于此二创。

发行 NFT 对许多人来说是最难理解的环节不是作品本身,而是 Metadata 元数据这个概念。不知道的可能还以为和 Metaverse 元宇宙有什么关系。我最早注意到 Metadata 是在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里,比如相机型号、曝光度、分辨率、拍摄时间甚至经纬度等都属于元数据的一部分,NFT 规范也引入了元数据的概念。

不少项目使用 HashLips Art Engine 开源项目合成图片、生成元数据和调整稀缺度,这对发行者而言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另外有 https://d.toolshttps://bueno.arthttps://nft-generator.arthttps://nft-inator.com 等第三方工具可以使用,搞定了 NFT 元数据,事就完成了一半。

准备好文件和元数据,把资源发布到网上。那和区块链上某个 NFT 的关系如何锚定呢?首个基于 ERC-721 标准的项目 CryptoKitties 谜恋猫,其实把资源指向了项目方自己的 Web 服务器。在没有 NFT 这个说法之前出现的 CryptoPunks 加密朋克则是在 ERC-20 标准的基础上扩展了一个哈希值来链下验证资产关系。

加密朋克的验证方法非常原始,他们最初只是把包含 10000 个加密朋克头像的 punks.png 文件经过 sha256 运算之后把哈希值记在链上,文件本身只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然后通过对照编号顺序来确认某个头像属于谁。后来有人协助他们把元素编码后写到以太坊上,再构造成 SVG 来输出,其实这是两个不同合约。

我认真琢磨过像素画上链这件事,通过提取图片像素经由 RLE 游程编码压缩,可以把常见 PFP 作品控制在 512 字节左右,此后还原 SVG 矢量格式,依然可以比 PNG 图片格式少 3.5 倍。Nouns DAO 名词道是个很不错的链上项目,不过也有他的局限性,毕竟在链上能表达的信息实在有限,复杂度相对较高无法普及。

除了 CryptoPunks、Nouns 这类特例,绝大多数 NFT 项目都采用 HTTP 或 IPFS 等链下存储方案来解决元数据和文件资源的访问。ERC-721 标准提供了 TokenURL 这个方法用来返回 Token ID 对应的地址。传统 Web 服务有可能会出现无法访问的情况,而 IPFS 协议又没有激励层,只能使用类 CDN 第三方 Pin 服务。

链的选择,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判断比较简单:得开发者得天下。以太坊上有基于 ERC-20 标准发行的 NFT 史前项目加密朋克,有基于 ERC-721 标准发行的首个 NFT 项目迷恋猫,且有各种修订版本,还有 ERC-1155、Atomic 标准等。有众多开发者的生态环境,从成本角度也可以选择其他的 EVM 兼容链。

作为 DMC(@datamallcoin)去中心化存储服务生态成员、CYFS(@CYFSTech)网络协议的第三方应用公司:Fog Works(@fogworksinc)的联合创始人,在数据存储这个问题上,自然有不同见解。短期为了兼容性可以选择 HTTP 和 IPFS 协议,长期则要满足稳定性、高可用性等需求,且 NFT 持有人应当有权管理数据。

NFT 本质上是一种 Deed 契约,如同房产证是房子的权益证明。作为 Friendship Cards NFT 持有人,将这种友情以 Code is Law 代码即法律的方式记录在区块链上。朋友情谊亦有远近,依据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六度分隔理论,对工作和事业发展更有帮助的社会关系并非「强连接」反倒可能是「弱连接」。

2100 枚最终会分散到那些朋友手里?根据铸造条件限制,初始阶段至少会有 150-300 个独立持有人,不搞白名单,不担心科学家,完全开放免费铸造。我将建立一个电报群和一个微信群,为持有人谋福利,无论是空投还是白名单,或是某款稀缺产品的优先体验机会,犹如前年的 Clubhouse 或当下的 ChatGPT 之类。

发行数量:2100 Item 2100 枚

铸造价格:Free Mint – 免费铸造

铸造时间:2023年3月1日 UTC 0点0分(不同时区请参考铸造页面)

OpenSea 链接:https://opensea.io/collection/friendship-cards

Free Mint 免费铸造链接:https://drops.fogworks.io/#/collection/drop/mint/friendship/fogworks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小林的EB-1A杰出人才绿卡之路

有不少朋友对移民美国很感兴趣,此前推荐看《绿卡攻略》5篇文章,现整合在一起方便阅读。

一粒种子

1997 年瀛海威科教馆和后来的苹果零售店商业模式差不多,主要作用是科普互联网,就像如今人们在苹果店里体验 iPhone、iPad 或者 Mac 等产品一样。其实更早的瀛海威科教馆借鉴了美国 Gateway 电脑零食店模式。中国无论在电脑、软件还是网络行业都借鉴了美国的先进技术,所谓的 Copy to China。

时常有大学生来科教馆上网,在瀛海威早期代理销售和演示用的 Gateway 2000 品牌 486 处理器的电脑上撰写电子邮件,尝试申请美国大学的奖学金。小林看到了一拨拨作为瀛海威的用户到美国读书的学生们,懵懵懂懂感受到了追逐梦想的力量。

又有一次遇到一位 60 岁左右从美国回来的长辈,住在深圳下梅林离我家很近,他爱人在美国教书,儿子都已经毕业并且工作了。他也是瀛海威的客户,由于上网遇到了问题,小林帮助他解决了上网问题。他见小林很年轻才十七八岁的样子,建议小林到美国深造,并提出可以帮助小林,以交换学者的方式到美国学习。

去美国?好像离自己真的很遥远,当时连机票钱可能都买不起,似乎有种天方夜谭的感觉。面对学历和语言等一时半会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为一个刚出来社会摸爬滚打方才几年的少年人,根本无法想象。后来可以说去美国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但是无意之中却在小林内心深处种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去美国!

在科教馆时隶属市场部,调到客服部后,小林还想多积攒一些技术,目标是可以泡在机房和服务器打交道的运行部。于是和老同事尹飞学习 Novell 网络工程师认证考试,听他说 Novell 的证书在美国读大学的话还可以换取学分,也就是说含金量很高。他还讲了很多自己对美国的理解,可以说再次点燃了小林的美国梦。

飘荡

有很多瀛海威的老同事如申潮、王继、Tskuo 公猫、Yzsong 老宋等也都陆续出国了,主要移民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虽然也有动过念想,但是移民这件事跟自己的距离依然十分遥远。其时 19 岁的小林已经跳槽到润迅集团当工程师,随着人生的发展便离开广东从深圳转战北京,开始了人生第二阶段:北漂之旅。

看过很多留学和移民方面的书。了解过加拿大一种叫“自雇移民”的类型,对学历和语言没什么要求,也不需要雇主支持,虽难度不小但存在可行性。至于移民美国这个想法,却被加拿大回来当时在新东方的徐小平老师的《美国签证哲学》书里各种拒签的案例吓坏了,几乎不敢迈出下一步,有种识字抓不到螃蟹的感觉。

在北京生活久了,逐渐形成自己的圈子,很多人到了北京其实很难再离开,小林自然也不例外。最初以为北漂只是因为北京是中国互联网的中心,可能随时会因为某个机遇就走了。曾经在 BBS 上的个人签名是「随风随浪飘荡,随着一生里的浪」,未曾想过会在北京成家立业,买房、结婚、生子,而后还在北京创业。

2007 年,我们公司 265.com 卖给了 Google,当时想过以投资移民身份到美国寻求发展的机会。后来亦因为在北京结婚生子,赴美计划竟再次被搁置。倒是也有想过赴美生子,毕竟身边有不少朋友跑到美国月子中心生孩子,那时候费用大概十几万人民币。只是这种曲线救国的方式一折腾就是二十一年。

在北京的前十年,总体来说很满意,无论坐公共汽车还是地铁时常有座位,打车也不怎么堵车,人文方面很不错。没想到 2008 年奥运会,原本为了临时控制城市环境而实行的单双号措施,竟变成了日常每周限行一天。2009 年女儿出生,雾霾让小林第一次想要逃离北京,这种糟糕的体验可比 2002 年的沙尘暴严重多了。

事实上「人文奥运」成为了「北京人文」的转折点。2010 年开始的车辆限购以及后来的房屋限购,再后来对孩子上学各种设卡,住在回龙观的同事家的儿子最后被迫搬到廊坊读书。受到恶劣的天气环境污染的影响,鼻炎发作到达了顶点。从最早的离不开到最后的想逃离,在北京的后十年,对这座城市的感情变得麻木。

应许之地

2015 年下半年,小林参与研发的一款基于 Android 操作系统深度定制的 XIBOT 小西机器人,在美国拉斯维加斯 CES 2016 展出,很顺利就拿到一份出席会议邀请函。小林让爱人 Anna 研究 DS-160 表格,很快在朋友的指导下,准备好材料、填写好表格,就这样在网上缴完费,并预约好了去美国大使馆的面试时间。

美国签证的面签环节是每个人都要过的坎,虽然认识很多单词却是哑巴英语,只读到初中一年级也没有什么学历。如何克服眼下紧张的心理状态,跨越那道似乎无法逾越的鸿沟呢?美国签证对于小林来说实在太重要了,那可是梦想曾经到达过的地方,万一拒签了怎么办?真的无法用简单的言语来表达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

好在 Anna 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有足够好的英文基础。虽然听说签证官都会说中文,不过有基础兴许还是能帮上大忙,并且两个人一起面签,总比一个人信心大。确实在面试过程中,签证官问及有没有公司团队的照片,当时感觉还挺突兀确实没有准备。签证官看了 Anna 的简历,用英语和 Anna 聊了几句,签证顺利通过了,那种压抑了 20 年的枷锁终于被打破。

2015 年的圣诞节,从北京飞到西雅图。走 I-5 州际公路途径波特兰到达旧金山,那种 1980 年代的美国大片上那种熟悉的公路竟然 40 年来未曾改变过。去到苹果总部的时候,那种梦想曾经到达过的地方的确信。在美国西部四个州待了差不多三个星期,自驾 3333 英里(5432 公里),对美国有了初步的印象。回到北京开始琢磨有哪些途径可以移民美国。

投石问路

首先要想办法消除信息不对称,你问一个十几二十年前就已经移民美国的人,他能给你的建议帮助不大,给你介绍一下周边人脉倒是有多少有些意义。因移民政策变化多端,陈旧的经验固然无效。在美国稍微多待一些日子,和各种朋友深入探讨,最终发现大门依然敞开,只是一部分看不见人而已。比如 EB-1、EB-4 就无排期,但是否适合你呢?

想移民美国首先需要了解移民类别,看看哪一种移民途径适合自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我最开始只知道 L-1,其实 L-1 只是企业高管工作签证,和绿卡还不是一回事,需要先搞懂签证、身份和绿卡的关系。L-1 对应的绿卡是 EB-1C,其实符合条件的话甚至不必经过 L-1 也可以直接申请绿卡,我也是后来才知道的。

很多人到美国读书留下来工作拿绿卡,依然是很多门道,正常途径毕业后 OPT、H-1B 留下来工作,然后通过 EB-2、EB-3 雇主赞助申请绿卡。也有人拿 O-1 过渡,然后申请 EB-1B 或者 EB-1C 转成绿卡。在个人综合条件比较强的情况下直接申请 EB-1A 杰出人才绿卡无需雇主,甚至没有学历和语言要求,此前无排期,中间经历过几次排期倒退,今年 4 月份开始也无排期,现在也是除了 EB-4 之外职业移民中最快的一种。

以前对于中国人来说 EB-5 投资移民是个很好的途径,不过这条路现在几乎和北京交通一样惨不忍睹,排期以十年计。假设 40 岁移民,50 岁才排到,感觉没啥意义,除非是退休养老,哪还不如去加拿大、澳大利亚或新西兰。前两年还提议过 EB-6 创业移民,不过最后没有批下来,当时我还听过讲座。

2016 年 10 月在纽约,分别见了三波朋友,分别以三种不同途径解决身份问题。朋友甲的结婚对象,小时候随父母移居美国的福建人,亲属移民结婚拿 FB 类绿卡最轻松。常听人开玩笑说娶个北京媳妇少奋斗十年,娶个美国媳妇少奋斗二十年。朋友乙则是 AS 类绿卡,真实属于极特殊群体。朋友丙拿 L-1A 工作签证在美国创办企业申请 EB-1C 这种 EB 类绿卡最漫长。

渡过红海

有一次去河北开会,三两朋友自驾回程。从投资项目闲聊到户口话题,我们都觉得北京户口比美国绿卡还难拿。开车的朋友在做投资,他说拿办户口的钱去办绿卡也可以,说了一个数字:80 万。我也透过朋友圈和做 EB-5 投资移民顺便做杰出人才的机构接触了一下,普遍报价在 5-10 万美金左右,恰好是 80 万人民币左右。

10 万美元,80 人民币,这些数字和做一家跨国企业,按要求 7、8个 雇员,年销售额 100 万美金或 800 万人民币比,感觉还是要轻松一些。并且不像 EB-5 投资移民排期那么久,花钱找机构办绿卡也是很令人心动的一件事,而且花的钱也比投资移民 50 万美金起少不少,虽然说投资的钱可能归还,但内心接受花钱买绿卡这件事。

经过和几家机构接触,基本可以判断自己符合杰出人才的标准。正当考虑和某家机构签约的时候,偶然在 WeWork 开放办公环境,认识了两位做留学咨询的弟兄,他俩强烈建议我自己准备材料,说找一个律师帮忙提交申请就可以,还能节省很多钱。如何下手呢?弟兄抽空就跟我一起分析,首先把杰出人才的定义搞明白。

所谓杰出人才绿卡,定义基于就业的移民:第一优先 EB-1 的要求在美国移民局的官方网站上有非常简要的介绍,其中 EB-1A(非凡的能力)要求符合 3/10,EB-1B(杰出的教授和研究人员)要求符合 2/6,EB-1C(跨国经理或行政人员)则对工作年限和企业有要求,除了 EB-1A 都要求雇主赞助。

机构或律师一般都有评估表格,来对十项标准进行初步评估,此外还有赴美计划和推荐信来作为申请资料的补充部分。总体来说以这个为目标来梳理、准备材料即可,简单的说列举目录、收集资料,也许有些项目自己无法达到也没关系,总之在这个阶段能找多少是多少,简而言之,多多益善,一次回顾人生的好机会。

挑战

证据链是准备材料时的关键。举例:你说你得奖了,首先要证明这个奖项有多牛,和你一起获奖的都是些什么牛人,给你颁奖的机构有多牛,如有不同媒体报道,这些报道的媒体也很牛,简单的说相互印证最终形成证据链,即便不是Pulitzer(普利策)、Oscar(奥斯卡)、Olympic Medal(奥运奖牌)这类成就大奖。

收集证据是个艰难的过程。以前总觉得互联网记录了一切,什么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特别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前十年更是如此。只是当历史翻一番再过十年,发现一切都不是以前想象的样子。搜索引擎不见得能找到十年以前的资料,甚至连媒体官方网站都消失的无影无踪,少许在互联网档案馆还能找回星星点点。

很多人在移民时可能还会遇到内部挑战,主人翁想移民了,可是配偶不愿意或者不同意。别以为美国梦是所有人的追求,想当然的以为家人都会支持,事实上张力往往来自家人。我有两个朋友计划移民都因为家庭原因拖累了或者暂缓了。其实我也未能幸免,我爱人表面上支持我,实际上她自认处于事业上升期不想走。

开始她答应帮我收集、整理资料,可是始终没有行动。在我书写材料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卡壳,没有思绪想找她交流,她总是拿着手机不放手,很明显在敷衍我。她开始不说明原因,只是我感觉好累,准备材料的过程很孤独,和创业时遇到困难的时候一样,那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油然而生,没有家人的支持事倍功半。

决心

2018年春节我们带孩子到南加州玩,和北京雾霾的天气相比,孩子们怎么折腾都不会感冒发烧。回国后她承认此前自己的想法有些自私,事实上我也想明白了,移民这这件事不能依赖她,我得自力更生,只能硬着头皮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圣诞节时到达了人生低谷,感觉自己得了抑郁症,那种无法想象要死了的感觉。

2019年春节后,她才真正抽出时间来,帮助我联系做些材料的翻译工作。此时我的材料准备工作基本上接近尾声,整理了差不多有400多页,其中有大量媒体报道需要翻译和校对。好在我们北京国际教会有不少弟兄姐妹有翻译经验,有位弟兄甚至在翻译我的材料过程不断感慨说:一定要帮助他尽快让他早点移民美国。

前面说到没有家人的支持事倍功半,我还要说若有家人的支持则事半功倍。从材料翻译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她帮忙联系多个翻译者,对统一名词、公司或产品名称本身可能有特殊译法等进行确认,另外还找其他朋友交叉校对。同时我还在找人帮忙写推荐信,除了两封本身就是英文的,其他的都需要翻译、签字。

深圳户口

1980年,小林出生于深圳市笔架山,那时候父亲在深圳支援特区建设,属于第一批在深圳拓荒的人。早期人们对户口制度的作用意识淡薄,其实真想获得深圳户口并不是件特别困难的事,可能跟村长好好说说都能获得户口。印象中父亲有无数次和深圳户口擦身而过,也许那就是命运的选择。

2016年,听说本科学历在深圳可以落户口,大概相当于积分制,其中有一项要求缴一年以上的社保才可以。小林没有学历显然第一个条件就不符合要求,但是小林的爱人 Anna 却符合条件,因此将她的社保从北京调到深圳朋友的公司,就这样持续到符合条件时,发现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无法解决。

林北北出生于2013年8月,不符合独生子女计划生育要求。因为踩了个擦边球,二胎政策倒是提出来了,但是正式实施是2014年。在广东地区农村单独两孩实施时间其实早在1986年就开始了,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小林出生在深圳没有深圳户口自然是把户口落回家乡广东陆丰,而 Anna 作为典型的东北人自然是独生子女,从组合是依然符合要求,却又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差错,90年代初很多人把户口本上的农民改为居民说更好。

北京户口

总之林北北被深圳的落户政策理解为不符合计划生育要求就对了,所以只好把 Anna 的社保再迁回北京,没想到这社保的迁出、迁入,竟导致所谓的社保中断,让我们再次错过一次北京积分落户的机会,好嘛,这不得多奋斗十年?

2018年,北京也推出积分落户制,像本科学历、自住房、年龄之类的条件基本都符合,单单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这一项就算中断了,所以北京户口也与我们无缘了,莫非在北京再继续奋斗十年?陆续有朋友获得北京户口了。

深圳户口也好,北京户口也罢,没有就没有。在广东成长了19年,在北京也生活了19年,在成家立业育有两个孩子,女儿林东东从上幼儿园到小学都很顺利,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满足一定的条件不算太刁难,大体可以读书。

林北北一出生就没那么简单了,首先给你扣上个不符合计划生育的框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最后落户还是因为全国人口普查,而后二胎政策又大规模开放,却又无人生孩子出生率持续下降,无需罚款也可以免费给上户口了。

至于上学的问题,最后依然栽在政策的变化上,Anna 不知道为什么就忘记了续北京市居住证了。当林北北好不容易上完幼儿园,准备给他小学报名时,发现东城区的新政策要求夫妻双方都在东城有一年以上的居住证,除非小林和 Anna 【假】离婚,否则林北北在北京市东城区读书那是不符合要求的。

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好像户口的问题导致人的一生,一步错,步步错?从自己出生在深圳就近似黑户起,没想到儿子林北北也遭遇类似问题,还好两个孩子在北京出生都有完整的出生证明,否则连出生证明都只能去派出所和居委会办。Anna 这次急了问怎么办,她没想到读书报名会栽在她的居住证上。

美国绿卡

小林说:“林北北的读书没有B计划”。深圳户口的路堵死了,北京户口的路也堵死了。无论是深圳的积分制还是北京的积分制,小林都与之无缘,可是小林同学却符合传说中的职业移民第一优先 EB-1 美国杰出人才绿卡的申请标准,真乃人算不如天算啊,费什么劲搞户口啊,直接拿美国绿卡他不香吗?

2018年1月1日,开始准备移民美国的材料,中间遭遇各种张力、各种原因卡壳,历时一年半时间才把资料准备好,2019年7月10日,律师在美国帮忙提交 EB-1A 杰出人才 I-140 申请表格,没想到 NSC+PP 7天通过。(术语解释:NSC 是 Nebraska Service Center 的简称,即美国移民局位于內布拉斯加州的服务中心;PP 是 Premium Processing 的简称,简单的说是加急处理的意思)。

是的,小林在广东成长了十九年,在北京又生活了十九年,从最早的离不开到最后的想逃离。人生的第三个十九年,希望从年少时的梦想开始,对,就是那个传说中的美国梦:人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富裕,而不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协助。通常这代表了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或是企业家的精神。

2019年8月14日,小林一家四口暂住在好朋友宝二爷的韭菜庄园,顺利在 Los Gatos 准时入学并读了一年书,后已转学至苹果老巢 Cupertino 联合学区读书。孩子俩的英语从第一个月沟通都有些困难,到第二个月可以融入到一起玩,现在已经要反过来让孩子们不要忘记中文了。

2020年10月,由于 Covid 19 的原因,有十几万亲属移民名额因为海外大使馆没有开门而释放出来的资源给到职业移民,并且在2021年4月起 EB-1 杰出人才类别取消排期,小林一家同年7月份去 Orlando 环球影城旅行,8月回到家便收到绿卡,现已移居佛罗里达 Orlando。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Anna: 北北,会不会画画?

转眼一年过去,北北已经画了超过150张画,作为妈妈,I’m so proud of him!

没上课外班,不是亲手教,我们可以做的是,坚持!坚持的方法是,使出全身力气去说“鼓励、造就、耐心、爱心”的话语!说实在的,我嘛,常常失败,暴躁要发火!但是,我不需要完美,我只需要继续坚持!

2020年开始,由于疫情,学校开始上网课,这给我了近距离接触他在各方面学习模式的机会,原来儿子在学校里有很多的快乐、挑战、挫败也有满足。

妈妈就会盯着“挫败”的部分烦恼,那个时候比较烦恼的是,北北一画画就会以大哭告终!最终以姐姐“帮”他忙,交作业。其实他每次起笔画画的时候兴致满满,我想他是对自己期待很高的,但中途缺乏技能训练,就挫败,放弃,从他大哭的状态里我感受到他也对自己很失望。

最后就是一句:“我不会画!” 想要终结自己的画画生涯!我觉得人生很长,后劲十足很重要,前期做父母重要的是“不要惹动孩子的怒气,免得他失掉志气。” 我们自己回想一下是否人生中最敬重喜欢的前辈或老师或长辈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曾经“认可,鼓励”过我们。我记得小时候看“灌篮高手”,安西教练对三井寿说:“如果灰心,比赛就提前结束了!” 爱玛,戳心!继续寻求方向……

一天在一次历史课上,老师分享了一个视频链接,是一个爸爸在教自己的儿子画儿童画,一笔一笔教,这位爸爸有一个鼓励儿子的话语,“画画最重要是?坚持练习,画的开心!” 北北和我跟着他们一笔一笔的画,他很高兴的完成了一幅作品!就是#001 George Washington 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爸爸看了也觉得画的很有意思!我也算是因为可以交上作业松了一口气!

后来我们决定开始跟着这个视频每天画一张,主题由北北任选,目标是,让他不畏惧画画!入门的入门……但是贵在坚持!我认为坚持不等于完美,而是在没坚持住之后,不羞愧不自责地再去继续坚持!我很喜欢一句话:Never quit, you win!

显然一年下来并没有画365张,一到假期北北就天天玩儿!但是,我们不打算放弃,继续坚持就好!

一年多了,现在北北觉得自己什么都能画,并不觉得自己不会画画了!Never quit!You win!

这些画是一份鼓励,我们标注了日期和编号,像日记一样画里有许多故事!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NFT 为什么

很多朋友问过小林 NFT 是什么?也许你知道 NFT 这三个字母是单词「Non-fungible Token」的简称,也知道翻译成中文叫「非同质化代币」。每一个英文字母、单词或汉字你都认识,可是合到一起却无法理解。同时媒体又在不间断的轰炸,隐隐约约只能感觉到「不明觉厉」。

NFT 既不是 Web 3.0,也不是元宇宙。

这篇文章将告诉你什么是 NFT?为什么是 NFT?

说起 NFT 则不得不提「CryptoKitties」,早期网上一般叫「以太猫」,现在官方称之为「谜恋猫」,官方对谜恋猫的定义:世界首款区块链游戏。区块链是支持类似比特币这样的加密货币的运作技术基础。尽管谜恋猫不是数字货币,但它也能提供同样的安全保障:每一只谜恋猫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100%归您所有。它无法被复制、拿走、或销毁。

那么 NFT 跟谜恋猫到底又有什么关系呢?小林带大家追溯一下这个起源,其实用比特币和区块链的关系,来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会比较恰当,并且借此可以避免被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绊倒。在比特币未普及之前,并没有区块链的概念,由于人们受到比特币白皮书和源代码的启发,把区块链这个含义单独提取了出来,并最终形成了区块链这么一个行业词汇,而后又把比特币比喻成区块链的第一个应用。

迷恋猫项目源自加拿大温哥华 Axiom Zen 风险投资工作室,有点像美国的 Hacker Dojo,中关村创业大街的车库咖啡、创新工场早期的孵化模式。他们孵化的团队在参加 ETHWaterloo 以太坊黑客马拉松时,仅用3天时间便创造出了首个 NFT 原型产品。事实上,这个项目的初心只是希望能通过一款简单易用的作品来科普区块链技术。

2018年1月,基于这个原型提出了 ERC: Non-fungible Token Standard #721 以太坊征求意见文档标准,业界一般简称 ERC-721(Ethereum Request for Comments 721),一种在智能合约中实现非同质化代币的标准。ERC-721 的作用以唯一的方式标识某人或者某物。此类型的 Token 可以被完美地用于出售下列物品的平台:收藏品、密钥、彩票、音乐会座位编号、体育比赛等。

由此我们不难明白,设计者为了实现某种此前未曾出现过的功能而设计出了一种标准。就像前面举例比特币和区块链的关系,因为迷恋猫应用而促使了 NFT 的诞生,同样你也可以说迷恋猫是 NFT 领域的第一个应用。正是由于这种类型的应用有着惊人的发展潜力,因此它更需要一个适当的标准,可以说 ERC-721 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来。

迷恋猫 cryptokitties.co 域名注册于 2017-09-13,那时候恰是币圈、链圈发展比较尴尬的时期,国内各大部委联合明令禁止 ICO。同样由于不喜欢 ICO 的浮躁氛围,迷恋猫是首个没有通过 ICO 却一炮而红的产品,即起到了科普的作用,还为区块链领域增加了 NFT 这么个子品类起到了典型的示范作用。

同时值得一提的交易平台 opensea.io 域名注册于 2017-12-27,因为迷恋猫的官方网站更像某个品牌下的电子商务网站,而 OpenSea 又不同于一般的数字货币交易所,他们开始尝试把 NFT 往类似 eBay 或淘宝这种平台化的方向发展。其实直至2019年,整个 NFT 市场大约也就2亿美元左右。到了2020年,随着灰度基金的出现,华尔街资本开始真正关注并涉足区块链领域。

此外,NFT 和 Token 两者的概念很容易被混淆,实际上 NFT 只是 Token 的一种,而 Token 可以有金融属性,半金融属性,也可以完全无金融属性。此前若读过小林写的文章和课件《区块链为什么》,或者听过这个主题演讲,便不会感到陌生。这里再补充一下知识点,如果此前学过的读者可以略过此节。

TOKEN 的定义:

  • Token 的本意是令牌,在基础电信行业也叫信令,当前被理解为区块链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新物种,如以太坊为代表制定的 ERC20 标准是一种合约代码。
  • 基于这个标准,任何人都可以在以太坊上发行自定义的 Token,这个 Token 可以代表任何权益和价值。
  • 用 Token 来作为加密数字货币(Cryptocurrency)权益证明进行 Crowdsale(也称 Initial Coin Offering,ICO;概念源自: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IPO)是普遍的做法。

TOKEN 的类型:

  • 金融应用,为用户提供更强大的用他们的钱管理和参与合约的方法。包括子货币,金融衍生品,对冲合约,储蓄钱包,遗嘱,甚至一些种类的全面的雇佣合约。
  • ​半金融应用,这里有钱的存在但也有很重的非金钱的方面,一个完美的例子是为解决计算问题而设的自我强制悬赏。
  • ​在线投票和去中心化治理这样的完全的非金融应用。​

TOKEN 的属性:

  • Token 是以数字形式存在的权益凭证,它代表的是一种权利,一种固有和内在的价值。
  • Token 的真实性、防篡改性、保护隐私等能力,由密码学予以保障。每一个 Token,就是由密码学保护的一份权利。这种保护,比任何法律、权威和枪炮提供的保护都更坚固、更可靠。​
  • Token 能够在网络中流通,可随时随地验证。某些 Token 可以交易、兑换,Token 甚至可以代表一切权益证明,如身份证、学历文凭、货币、票据,从钥匙、门票、积分、卡券,从股票到债券,人类社会全部权益证明,都可以用 Token 来代表。​

2017年,小林在研究迷恋猫项目时,在这个项目身上认识到了数字收藏品的重大意义。瞬间让小林想起十几年前的 Avatar(虚拟形象)和 QQ 秀这类数字产物,还记得起源于韩国网络社区的 Avatar,以及把 QQ 秀的玩法发挥到极致的腾讯。

只可惜那时并无区块链和 Token、NFT 这些概念,同时 Q 币和 Q 点又有政策风险和限制,致使我们花钱买的虚拟形象的换装服装,在短则3个月长则1年之后便过期了。如果你还记得曾经光秃秃只穿着内衣内裤的 QQ 秀,那你应该是个80后。

虽然迷恋猫的白皮书早就提到了 Non-fungible Token 这个关键词,但那时尚未有人提取 NFT 这个概念用于项目或产品宣传。如今 NFT 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他不仅仅是一种概念,只是你是否有察觉到这种变化,并且准备好接受这种变化。

回顾我们的数字化生活,已经实践了20多年,早在1999年,还有过一场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的活动,那时候绝大多数人,很难想象今天的数字生活盛况。NFT 可以革新你的数字化资产,未来还可能锚定现实生活中的非数字化产物,让我们拭目以待。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Virtual Reality 那些事

2021年12月17日(美西时间下午5点,美东时间晚上8点),北京时间12月18日早上9点。由普世佳音、海外校园、天路事工、神奇传播、远东电台、远东福音会联合主办第13届网络宣教论坛 IMF2021,历时3小时在网上通过 Zoom 和 YouTube 成功召开。小林作为主内弟兄,以一个28年IT从业者并新基督徒的身份,参与分享了关于 VR 的发展历程及元宇宙类别的话题。

VR(Virtual Reality)在港台被翻译为“虚拟实境”,而中国大陆则翻译为“虚拟现实”。小林解构的方法则是从维度切入,即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点”、“线”、“面”,从 2D(二维)到 3D(三维)到次元,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里,很难理解四次元和异次元,如哆啦A梦的四次元口袋。那么什么是我们容易理解的维度或者次元呢?其实从80后、90后很熟悉的“二次元”概念切入则不太难理解,即动画、漫画、游戏、小说等不同的叙事和表现方式。

传道书上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当 Facebook 宣布改名为 Meta,扎克伯格发布各种概念视频时,大家都能联想到《Avatar – 阿凡达》、《Matrix – 黑客帝国》等电影场景,戴着 Oculus 连接互联网的体验其实并不新鲜,早在1942年美泰就发布了 View-Master,这是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玩具,曾一度在美国引发热潮。它像是一个小幻灯片机,类似很多小孩子玩过的万花筒,可以让儿童插入不同主题的幻灯片卡匣,并且播放14格带有故事性的幻灯片, 几十年来已经推出了上百款产品,之后还曾出过了 3D 版本,可说是当时家喻户晓的行动故事书。

那么到底什么是虚拟现实呢?简单的定义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用户关于视觉等感官的模拟,让用户感觉仿佛身历其境,可以即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维空间内的事物。用户进行位置移动时,电脑可以立即进行复杂的运算,将精确的三维世界影像传回产生临场感。该技术集成了电脑图形、电脑仿真、人工智能、感应、显示及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是一种由电脑技术辅助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

一般的虚拟现实设备至少包含一个屏幕、一组传感器及一组计算组件,这些东西被组装在这个设备中。屏幕用来显示仿真的影像,投射在用户的视网膜上、传感器则用来感知用户的旋转角度、计算组件则收集传感器的资料,决定屏幕显示的画面为何。额外的设备可能包括一台高端电脑,用以补充计算组件的不足。也可能有一对把手及定位器,用以侦测用户的位置。

那么虚拟现实和元宇宙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钱学森了解到“Virtual Reality”,便想到将之应用于人机结合和人脑开发的层面上,并给其取名为“灵境”。他认为,灵境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将扩展人脑的感知和人机结合的体验,使人与计算机的结合进入到深度结合的时代。

至于元宇宙的定义,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或者林妹妹(林黛玉),一时半会都很难获得共识。事实上 Cyberspace 就是 Metaverse 的一种,进入元宇宙并不仅仅只有通过虚拟现实一种形式。

从交互类型来划分的话,大致可以分为五种:

1、Text(文本),诸如小说、网络上的 BBS(电子公告板)或者 MUD(泥巴游戏)。

2、Image(图像),典型的例子是漫画,当下我们能找到像 Instagram 这样的图片社交应用,早期如 Flickr 那样的图片网站。

3、Audio(音频),传统的广播,网络上的 Podcasts 和前不久风靡一时的 Clubhouse 语音社交应用。

4、Video(视频),如动画、电影,其中构造了一种独特的虚拟世界(或宇宙)如 DC、漫威,他们彼此可以说是两个平行宇宙(虽然偶尔也可能客串一下),就像 Meta 和 QQ 是两个平行宇宙。2021年9月份 Epic Games 关闭的 Houseparty 也是典型的视频社交应用,打开软件就像开放家庭一样,随时欢迎朋友来聊天喝咖啡。此外还有这两年崛起的新星 Zoom。

5、Multimedia(多媒体),如果说前四种交互方式均以被动为主,游戏则是用户更主动的方式,早期的 Second Life,近些年流行的 Minecraft、Roblox、Fortnite 和最近爆火的 Sandbox 沙盒游戏等,都有极其复杂的世界概念在里面。

在虚拟(VR)还是增强(AR)的问题上,小林更加认同 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的体验,其中列举了 Meta Oculus、HTC Vive、Google Cardboard 这三种典型产品,不过某些公司同时也有涉足 AR 领域,如:Google Glass,其他的 AR 产品和应用如 Microsoft HoloLens、Rokid Air 在 AR 行业方面已经有不错的应用案例。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Steve Jobs Apps Icons Montage Mosaic – 致敬乔布斯

在线查看:https://lxl.cn/steve-jobs/(8级缩放)

图片下载:https://lxl.cn/share/steve-jobs/steve-jobs.html(6个尺寸)
│   └── [302K]  steve-jobs-1024×1184.jpg
│   └── [1.2M]  steve-jobs-2048×2400.jpg
│   └── [4.5M]  steve-jobs-4096×4768.jpg
│   └── [ 18M]  steve-jobs-8192×9536.jpg
│   └── [ 71M]  steve-jobs-16384×19104.jpg
│   └── [283M]  steve-jobs-32768×38176.jpg

最大尺寸超过100万个应用图标铸造的乔布斯蒙太奇马赛克照片。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1 Comment

Lin’s Green Card Timeline

I-140 to Lincoln, NE(NSC: LIN1921850***)

  • Priority Date: 07/10/2019
  • Type: EB-1A
  • Premium Processing
  • 07/10/2019(-457 Days)
    •  I-140
    • Case Was Received
  • 07/17/2019(-450 Days)
    • I-140
    • Case Was Approved
  • 09/12/2019(-393 Days)
    • I-140
    • Case Was Sent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Case #1 to Lewisville, TX(NBC: MSC2190225***)

  • Receipt Date: 10/09/2020
  • 10/09/2020(0 Days)
    • I-485 / I-765 / I-131
    • Case Was Received / 案件已受理
  • 11/07/2020(29 Days)
    • I-485 / I-765 / I-131
    • Fingerprint Fee Was Received / 费用已收取
  • 12/15/2020(67 Days)
    • I-485 / I-765
    • Case Was Updated To Show Fingerprints Were Taken / 指纹已录取
  • 12/22/2020(74 Days)
    • I-765
    • New Card Is Being Produced / 新卡制作中
  • 12/23/2020(75 Days)
    • I-765 / I-131
    • Case Was Approved / 案件已批准
  • 12/28/2020(80 Days)
    • I-765
    • Card Was Mailed To Me / 卡已寄给我
  • 12/31/2020(83 Days)
    • I-765
    • Card Was Picked Up By The United States Postal Service / 邮局已取件
  • 01/02/2021(85 Days)
    • I-765
    • Card Was Delivered To Me By The Post Office / 卡片已送达
  • 02/26/2021(140 Days)
    • I-485
    • Request for Additional Evidence Was Sent / 已通知补件
  • 03/11/2021(153 Days)
    • I-485
    • Response To USCIS’ Request For Evidence Was Received / 补件已收到
  • 08/03/2021(298 Days)
    • I-485
    • Case Was Denied / 案件已拒绝

Case #2 to Phoenix, AZ(NBC: MSC2190356***)

  • Receipt Date: 10/27/2020
  • 10/27/2020(0 Days | 18 Days)
    • I-485 / I-765 / I-131
    • Case Was Received / 案件已受理
  • 11/24/2020(28 Days | 46 Days)
    • I-485 / I-765 / I-131
    • Fingerprint Fee Was Received/ 费用已收取
  • 12/21/2020(55 Days | 73 Days)
    • I-765 / I-131
    • Case Closed Benefit Received By Other Means / 案件已关闭
  • 12/31/2020(65 Days | 83 Days)
    • I-485
    • Case Was Updated To Show Fingerprints Were Taken / 指纹已录取
  • 08/03/2021(280 Days | 298 Days)
    • I-485
    • New Card Is Being Produced / 新卡制作中
  • 08/04/2021(281 Days | 299 Days)
    •  I-485
    • Case Was Approved / 案件已批准
  • 08/06/2021(283 Days | 301 Days)
    • I-485
    • Card Was Mailed To Me / 卡已寄给我
  • 08/09/2021(286 Days | 304 Days)
    • I-485
    • Card Was Picked Up By The United States Postal Service / 邮局已取件
  • 08/11/2021(288 Days | 306 Days)
    • I-485
    • Card Was Delivered To Me By The Post Office / 卡片已送达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